转自邵博士阿富汗考察记录:打开文物库房,欢迎中国学者
打开文物库房,欢迎中国学者到来。
喀布尔国家博物馆内,伊斯兰艺术史学者也来了。
喀布尔在早晨9点苏醒过来,城市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堵车喇叭响个不停。
我们旋即走访阿富汗国家博物馆,来看看老朋友馆长拉希姆。过去一年,我们紧密合作,拉希姆馆长也作为我们“巴米扬守护人”的专家,一直为我们的工作提供指导和意见。
我们这次来,项目负责人之一张慧,专门来答谢拉希姆馆长,亲手送上我们的环保袋和T恤纪念品,大家一起守护了巴米扬等阿富汗遗产,默默付出了一年。
张慧本硕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从2020年归国后,我们一起行走中国石窟走廊,考察中国大小石窟。她善良睿智、热心公益志愿服务,为巴米扬遗产保护教育志愿工作做出了贡献。此次,她带着全部项目组师友、志愿者、义工的希望和嘱托,专程前来感谢老师们的支持。
拉希姆馆长了解我们在国内疫情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依旧按时冲出国门赴约,他很很感动。我们认识6年来,一直紧密合作,但我没见过他如此感慨。他是去年阿富汗政变后在文化界唯一选择留下来的学者,与博物馆甘苦与共。我很钦佩他和他的行为,他放弃了众多“政治避难的橄榄枝”,以一己之力,带动大家艰苦奋斗,与国家博物馆、与世界文明共进退。
我也表明来意,这次我是以志愿者名义个人访问,除了要在巴米扬展开志愿工作外,我们也看看接下来可以展开那些合作,回去再汇报计划,请不要对我抱有什么期待。拉希姆馆长打断了我的叙述,他只说,我们是朋友,我们是兄弟,彼此的难处,心里都明白。请尽管提出要求。
有了这一层铺垫,一切都顺其自然了。
从去年开始,阿富汗国家博物馆主动更换了常设展览,撤掉了一批造像文物,现在以伊斯兰文明展陈为主。但这些都不影响,任何文明都有伟大可取之处,我们的志愿者谢玥博士也因此专程来考察,期待获得其指教。
谢玥博士现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研究领域在16-18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城市建筑艺术,也是我们“巴米扬守护人”的志愿者。
她从2017年在敦煌参加“从巴米扬到敦煌”丝路研习营,知道国内伊斯兰艺术研究的缺失,她下决心要展开这一领域科研。这些年我们一直默默看着她成长,在中亚乌兹别克斯坦扎根,熟悉俄语和乌兹别克语语境,献身于科研事业,逐渐成长为国内研究伊斯兰艺术“第一人”。此次,她专门负责调查晚期伊斯兰艺术,来喀布尔国博,正好进行初步整理。
拉希姆馆长知道谢玥博士到来,专门打开了伊斯兰文物库房,让谢玥博士参观,给其宝贵的学习机会,并希望她提出自己意见。接下来,她们继续参观学习。
我留下来,与馆长进行闭门会议。
我很希望拉希姆馆长能够帮助我们此次考察,在喀布尔地区,我们需要借助其影响力和力量,对周边区域进行考察。两个小时没有谈够,中午约了国家历史古迹修复局长,我们继续磋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