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国际商贸金桥网

转自邵博士阿富汗考察记录:在帝国坟场里寻找中国灵魂

转发自邵博士阿富汗考察记录:

喀布尔早晨静悄悄,我们一早来扫墓,在“帝国坟场”里寻找中国灵魂。

青山热土埋忠骨,继续前行勿忘先人。

继承先贤国际主义遗志,不忘志愿者初心。

早晨从喀布尔机场接到志愿者王实后,我们志愿者团队一行四人汇合,大家都很激动。面对未知的旅程,大家一路风尘仆仆,一路痴心未改。

随后,在合作伙伴NGO亚洲发展组织和喀布尔中国城的帮助下,志愿者团队开始在喀布尔的一天考察。

首先我们前往喀布尔市区的英国人公墓,一是拜祭长眠在此的三位中国先贤,二是自发组织誓师仪式。志愿者考察总要有点仪式感,即使时局艰难,我们也要对得起这份情怀。

这座英国人公墓主要是埋葬第二次英阿战争期间,战败被屠杀的英国侵略军和及其家属的墓地,这是真正的“帝国坟场”。但后来,所有在阿富汗逝世的外国人都埋葬在此。

这片墓园里也长眠的三位中国老师,也都有独特故事,我们专门来看他们。

他们分别是原驻喀布尔大使馆会计邹兴志老师,1982年工作中因脑血瘤破裂,当时抢救无效而去世。这些年,中国大使馆每年专门派人来祭扫,缅怀这位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外交官。

另两位老师是民国时期1947年4月应阿富汗教育部请求,民国政府几经斟酌,在当时经济困难、刚刚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情况下,抽调的蚕丝专家(女)和陶瓷专家援助阿富汗职业教育和生产建设,帮助当地人进行培训。

当时民国政府和教育部、中央研究院反复考虑,委托民国时期时任阿富汗公使许念曾反复调查在阿富汗工作的外国雇员情况,了解外国人工作酬劳和具体信息。为了发展中阿友谊,弘扬优良文化,我们没有计较酬劳,决定自负差旅和薪酬,派出了最优秀的两位专家支援阿富汗。

并且,民国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决定,等两人工作妥当,会再派出一名佛教美术史的学者,帮助梳理两国文化交流史。

但随后国内政局变幻,这两人都没有回去中国,都在阿富汗扎根,她们在去世后长眠于此,埋葬在了阿富汗。

他们培养的阿富汗的学生们专门为他们立碑纪念,以表感谢。

随着岁月流逝,两人渐渐音讯全无,没有人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甚至连名字籍贯也没留下,在战乱中墓碑也被损坏。

他们被再次认识也是偶然。原来在驻阿使馆工作的张敏老师,在1982年埋葬邹兴志老师时,偶然在墓园中发现了他们的坟茔,这两位人士也开始被人们知道。

上次四年前我来给他们扫墓,我们看着残碎的墓碑也很痛心,不能让志愿者英雄无名。心想一定要回去找到他们的名字和籍贯,

他们是最早的援助阿富汗的志愿者,为了阿富汗的和平发展、为了中阿文化友谊贡献了一生,死后却寂寂无名。他们就像是一道光,照亮了我们的前程。

可是这四年我耗尽了力气,查了能查的档案也没能考察清楚,自己常常感觉自己很无能。

这次来这里,我们叮嘱55岁的守墓人Ali,一定要照顾好这里的墓园,照顾好我们的先贤,我们会定期派志愿者来维护慰问。

等待机会成熟时,我们会重修他们墓碑,纪念他们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