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阿国际商贸金桥网

历史文化的传承,学习创新的能力。关注明天的讲座


       回看三十多年来,当我们从贫穷、困苦的作茧自缚中解脱出来,开始发展生产力找到康庄大道、又高速发展了几十年后,物质发达带给我们的享受成为主流意识。经济发展裹挟着每一个行业、每一个人,似乎一个人的创富能力成为成功的唯一指标。只是慢慢发现,这不是唯一的价值标准。我们一直追赶的偶像或者是心里暗暗学习的族群、国家,已经早发达了很多年甚至好几个世纪,却有大量的学者潜心学问,并且代代传承,积累丰厚。譬如考古、佛教,法国人、日本人显然领先。所学有限,印象中法国人在这方面持之以恒,有一批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日本人是不甘人后、奋起直追,很有建树,人们称他们是学习的民族。

                (古老商道上的清真寺--中阿商贸金桥网喀布尔办事处摄)

  经济发达会被大众追捧的话,文化丰厚一定是被精英尊敬。不分国度和职业。假设要举一个例子,阿富汗是最好了。这个因内外战争而破败、掉队的国家,由于沉淀着历史文化的承载,各路考古、文化学者早就一头扎进来,做起了艰险、孤独的探索,遗憾的是,这里面没有中国人、直到邵学成博士的出现。
  
  邵学成:中央美院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研究员,美国UCLA中国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阿富汗佛教和考古,关注丝绸之路上的宗教艺术。介绍这位博士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偌大的中国没有几个关注阿富汗这个邻居的人,更没有人关注那里的佛教艺术,且不说这个国家皈依伊斯兰已经一千三百多年。非常高冷的地区、高冷的学科,邵博士一做就是很多年,也正因为有他的坚持,才有了在这一领域的发言权,中国人在这个学科上有一席之地。这个价值和意义,未必任人都能知道。
  
  十多年来,和我们打交道的朋友或者是常看我们博客的文友,清楚中阿商贸金桥网平台几乎没有转载过别人文章,主要原因是天天编辑来自阿富汗办事处的消息,时间不够,无法研究其中内涵。今天不同,开始转载邵博士这篇文章,以示对严谨治学、务实求真精神的弘扬!

             (中阿商贸金桥网举办一带一路上的明珠、阿富汗交流会)

  转载明天的讲座:讲座|探索故宫阿富汗珍宝展背后的故事(7)追寻逝去的灵光和宝藏
  
  原创 2017-06-04 邵学成 丝绸之路与阿富汗宗教考古美术
  
  故宫的阿富汗展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邵学成博士将会为你继续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越来越多的观众观看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对于阿富汗的考古美术产生了浓厚兴趣,更对阿富汗的佛教文明产生了迫切的了解欲望,这一次邵博士将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即将进行的阿富汗考古美术讲座。
  
  (1)中日学者对谈的阿富汗宗教考古美术讲座
  
  无数次听到热心人的咨询,为何没有展览现场没有展出阿富汗的佛教文物?犍陀罗、巴米扬,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都曾在新闻媒体中出现,大家也都想更多了解阿富汗佛教时代的面貌。但所有人也都知道,被战争糅虐30年的阿富汗已经支离破碎,考察调研都是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前行,多数人渴望的现场考察几乎是不可能的奢望。所以,此次趁日本的着名阿富汗宗教考古美术学者宫治昭教授来中国讲学之际,来给大家讲述一个内战前的曾经美好和平和最后样貌的阿富汗景象。
  
  同时,国内四位着名学者也将会从各自擅长的研究领域出发,跨文化、跨学科对话宫治昭教授,共同探讨阿富汗文化遗产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同样中日学者的深入对谈也将会是对中亚文明的历史进程的再次梳理,用思想碰撞出的火花与光彩,照亮阿富汗艺术史研究的未来。
  
  丝绸之路与阿富汗佛教美术系列讲座信息:
  
  1.アフガニスタンのバーミヤーン遗迹について
  
  阿富汗巴米扬遗址研究概述
  
  6月6日(周二)am.9:00~12:00
  
  评议人:李军 教授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
  
  2.バーミヤーンの二大仏とその仏龛天井壁画
  
  巴米扬东西大佛和天井壁画
  
  6月6日(周二)bm.14:00~17:00
  
  评议人:陈明 教授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学系主任)
  
  3.バーミヤーンの石窟の石窟构造と壁画
  
  巴米扬石窟的建筑构造和壁画
  
  6月7日(周三)am.9:00~12:00 
  
  评议人:李静杰 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
  
  4.バーミヤーン美术と东西交流
  
  巴米扬美术和东西方文化交流
  
  6月7日(周三)bm.14:00~17:00 
  
  评议人:杨振宇 教授(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
  
  6月9日(周五)am.8:30~11:30  小型研讨会
  
  在故宫展览中的贝格拉姆遗址周边同时代分布着很多佛教遗址,其中最为着名的就是巴米扬。巴米扬石窟壁画主要营造时间集中在公元4~9世纪,总共包含有宗教装饰内容的石窟在750个左右。巴米扬遗址在中亚佛教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作为世界文明的十字路口它也是诸多宗教和文化交汇的地点,因此必然与中国发生关系。中国的文献最早勾勒出巴米扬的佛教样貌,因此奠定了巴米扬考古艺术研究的文献基础。中国唐代僧人玄奘、新罗僧人慧超都曾访问此地,留下重要的目击证据。随后伊斯兰时代这些佛教文明渐渐没落,直到19世纪探险家们重新发现他们。
  
  关于这些佛教文明当地人已经不能明白其确切含义,而国际学者们的解读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倾向。在近代人文科学研究浪潮中,一些学者有幸看到记录、写作下来,传达给后人,而中国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与之遗憾的失之交臂。在21世纪世界文化多样化潮流的同时,而巴米扬、阿富汗则就像一个整体这种感觉的渐渐被遗忘、被消失、被恐怖主义坏消息掩盖遮蔽的事物,曾经辉煌的巴米扬正逆着文化潮流衰落下去,我们不清楚这种令人痛心情况会持续多久。展览、讲座等公共教育活动,或许为这解决这些难题提供了一些可能性。
  
  (2)阿富汗学人们灵光消逝的年代 
  
  在故宫展现的阿富汗珍宝展览的背后,是一群考古学家和学人的故事,但是在正式考古之前,19世纪中期欧美早期对于阿富汗关注的一个深层原因是在对于未知领域的探险一直是他们的传统。当时从东印度公司通往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脉北部成为重要的一条商贸通道,这也是对于沉默和冷寂很多世纪之后的丝绸之路商贸重新回归喧闹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原因。关于阿富汗成为神秘代称来源很难进行判定,尽管我们认为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阿富汗曾是伟大的亚历山大东征地区之一的宣传,这种朦胧的神秘认识到后来成为嬉皮士娱乐文化成为主流的150年中,也是阿富汗被持续关注的一种重要因素。
  
  二战后的学人由于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对于阿富汗的态度,他们既保持着谨慎的好奇心,但又不拘谨于理论中的摸索猜想,只要有田野考古的机会他们勇于尝试,他们便会迈出理论建设上的一大步,一群学术人才,针对他们沉醉的学术,去渲染一种固有的而令人兴奋的平淡叙述。因为人文科学的研究需要内外视角的各种转变,但阿富汗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东西方冷战和大国博弈的困局一直笼罩在阿富汗的上空。    5月初,法国DAFA原考古学人葛乐耐(Frantz Grenet,1952-)来中国讲学工作的间隙,再次参观了故宫的阿富汗珍宝展,尽管以前已经看过数次,但听到故宫展览的消息、在小酌几杯后,立刻决定再次来现场给大家讲解。他说很多文物是他亲手挖掘出来的,这是他考古梦想起点的地方。在现场也许他会控制不住情绪,也许会哭会笑,也许会手舞足蹈,尽管有很多也许和不确定性,但他一定要来看看,因为他说有些文物肯定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
  
  葛乐耐教授从大学读书时,立志从事阿富汗考古,1975年跟随贝纳尔从法国到达阿富汗田野实习,参加希腊化城市阿伊哈努姆的考古发掘,主要参与阿伊哈努姆城市的剧场和武器库地区的发掘,本来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但没料到壮志未酬,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引发的战争,迫使所有学人撤离阿富汗。
  
  葛乐耐教授离开阿富汗,在经历一段失落期间后,也将兴趣转向中亚片治肯特等地区,耕耘了一辈子。后期远离希腊化考古、也在中亚粟特领域功成名就的同时,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遗憾埋在了心底,无奈偏离远行、留神观望也是那一代学人的缩影。
  
  那天,我们几个后辈谨慎的陪同教授,因为连日劳累的他,也在被周围的环境压榨着所有的能量。
  
  在故宫现场的如约而至的葛乐耐教授,进入展厅后,便情不自禁的扑到展柜前,好像忘记了世界转动和所有的周遭事情,一直热泪盈眶的感叹着、叙述着每一件文物,像是照料自己的孩子一样。激动时的他嘤嘤的英语发音也更像是个哭泣的孩子,丝毫不忌讳周围人的目光。
  
  他说离开阿富汗那些年,他一直想和过去做个了断,和过去的青春做个告别。但是他离开后再没有机会去看这个遗址看看,物是人非的阿富汗也成为他心中最柔软的一块地区。尽管后来一直活跃在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的田野中,他仍时不时遥望着阿富汗,关注着所有的消息。因为阿富汗田野的风有股独特的魔力,会薰染所有的思想和眼睛。
  
  但是那些年的风景一旦错过就不再重现,战火摧残掉很多记忆,很多逝去的风景也存留在心田中温暖人心。关于曾发掘过的阿伊哈努姆城市,葛乐耐教授没有发表什么重要文章,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新观点,但是他自己青春期独特的经历和思考,陪伴着他一直耕耘在中亚的古代世界中。
  
  DAFA的阿伊哈努姆考古领队贝纳尔一直也没有写出一部总结着作,据说是因为自己一直不能就某些观点说服自己,一直自我矛盾着,直到死也没能解脱。贝纳尔在2002年对DAFA在阿富汗的考古工作进行回顾,概述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法国视角的阿富汗考古学发展历程,巴米扬作为研究领域的一部分也被进行讨论。
  
  现在看来,这些都已经成为过去式,留给我们的更多是纸面上的文章和部分影像资料。曾经参与发掘经营阿富汗古代遗址的学人也消剩无几:
  
  2013年12月,蒂拉丘地的俄罗斯考古领队萨瑞阿尼迪(Viktor I.Sarianidi)去世,享年83岁;
  
  2015年4月,日本阿富汗考古第二任考古领队樋口隆康去世,享年95岁;
  
  2015年11月,阿伊哈努姆的法国考古领队贝纳尔(Paul Bernard)去世,享年85岁;
  
  现在亲历那个阿富汗研究黄金时代的学人,全球只剩下个位数,且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而由于苏联入侵形成的研究断层、新一代年轻研究者后继乏人的现象,也困扰着学界,为此我们希望此次讲演可以唤醒更多年轻人的研究热情。
        (未完明天续下集)故宫的阿富汗展览如火如荼的进行着,邵学成博士将会为你继续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观赏到了这些珍贵的文物,大家也迫切想要了解阿富汗文物巡展的经纬故事。这一次邵博士将会带您将目光投向这批文物中展览经验最丰富的贝格拉姆宝藏,挖掘宝藏背后的的考古、展览与日本的故事。